365娱乐官网官方网站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动能加速释放——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观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张浩然 发布时间:2020-08-10 16:49 点击量:4292

 

  郑煤机总装车间工人检查液压支架组装情况。记者 李嘉南 摄

  漫步在中原几家国有企业厂区内,一面面红色砖墙、一台台老机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或落后,一栋栋现代化厂房、一条条先进生产线见证着转型和蜕变。

  近年来,在新兴工业大省河南,一批制造业国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向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高地延伸,坚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了从“傻大笨粗”到“高精尖特”的蜕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这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双筒提升机,由原洛阳矿山机器一金工车间主任焦裕禄主持研制。”脱胎于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重工”)党委宣传部部长任宏军一边指着老照片一边介绍,照片上是被众人围住的庞大机器,记录了那个充满“落后就要挨打”焦虑感的过去。

  “如今,中信重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也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与综合服务商。”任宏军说。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信重工危中寻机,在1个月内相继研制出国内首个可自由回转的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和室内防疫消毒机器人等2款防疫特种机器人,彰显了科技抗疫的力量。

  “面对疫情考验,我们危中寻机,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新增生效订货等七大核心指标同比实现全面增长,新增生效订货超过28亿元,同比增长270%;归属股东净利润2100.99万元,同比增长53.02%……充分彰显出发展韧性和发展潜力。”中信重工总经理张志勇说。

  成绩来之不易,背后原因更值得探究。企业体制不活、经济需求不振……中信重工曾数次面临瓶颈和危机。尤其是2016年,重型机械行业所服务的下游行业需求连续下跌,中信重工的业绩也出现断崖式下滑。

  面对挑战,中信重工决定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发展难题,同时调整产业结构,聚焦高端客户市场,坚持传统动能和新动能双轮驱动,打破煤炭、冶金、矿山、建材等传统产业束缚,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军民融合三大领域进行布局,打造重型装备、关键基础件、工程成套(节能环保)、备件服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军民融合“5+1”产业板块。

  “鉴于用户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单个零部件,我们确立了‘核心制造+综合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从单纯‘卖产品’向‘综合服务商’转变,实现了由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的转型。”张志勇说。

  与中信重工相似,总部位于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装备”)也逐渐实现了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再到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型。

  “2020年,公司自主研制的小转弯全断面硬岩掘进机分别适用于水电及煤矿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市场领域,满足了国内外市场需求。”中铁装备董事长卓普周介绍,公司不但将服务作为生产投入要素,而且作为企业的产品,突破了制造业务的“天花板”,创造了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一煤独大”到“三柱擎天”

  在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发展有限公司捻织车间,喷气式织机以每分钟750转的速度不间断运转。机器轰鸣声中,戴着耳塞的女工认真地操作机器,记录、检查。

  作为该车间布机丙班的生产组长,30岁的张瑞芳负责20个人的人员调配和23台织机的现场管理。“1个人可以同时照看3台织机,保证了生产正常运行。”张瑞芳说。

  “产品近期主要销往巴西、泰国、墨西哥等国家,国内的话主要是销往上海、山东、沈阳等地。”该公司政工部长张娟介绍,公司生产的尼龙66工业丝和帘子布,广泛应用于橡胶轮胎、传送带、工业滤布、舰船缆绳、安全带等军工、民用领域,还曾被选作“神五”“神六”载人航天飞船降落伞的骨架材料。

  这家企业,是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平煤神马集团”)旗下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也是平煤神马集团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疫情期间,平煤神马集团迅速上马年产1500吨的熔喷布项目,展现了转型的实力和效率。

  素有“中原煤仓”之称的平顶山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座自主勘探设计和自主开发建设的大型煤炭基地。“一煤独大”的工业结构既成就了平顶山过去的辉煌,也为后来的发展出了难题。

  为破解难题,这个老工业基地把尼龙新材料作为支撑转型发展的龙头产业,也为平煤神马集团指出了转型的方向。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如今的平煤神马集团,通过实施“以煤为本、相关多元”的发展战略,构建了涵盖煤焦、尼龙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的三大核心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品种最全的炼焦煤、动力煤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尼龙化工生产基地。

  “我们把煤从过去单纯的燃料转变为原料,把产业链拉得更长更深,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产品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平煤神马集团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刘伟明说,高纯硅烷气、电子级多晶硅、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等高端产品,也是集团正在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

  从“传统生产”到“智能制造”

  在洛阳市栾川县,31岁的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钼集团”)职工王朝雷正一边盯着屏幕,一边通过握杆操作30多公里之外的挖掘机进行装卸作业。与此同时,数十台无人驾驶的纯电动运输车正在矿区忙碌。

  矿区地质状况复杂,以往采矿需要人驾驶挖掘机进山开采,存在遭遇塌方落石的风险。如今,从室外矿山作业到室内空调房里远程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安全性的提高。“5G技术的应用使无人采矿作业更精准、更稳定。”王朝雷说。

  从生产设备操作遥控化到遥控操作远程化,再到无人操作智能化,这一系列采矿优化步骤,是洛钼集团与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的成果。运输车速度和运行效率随之提高,而5G的加入,让洛钼集团的智慧矿山项目更加安全和高效。

  如今,作为全球最大的钼、钨生产商之一,这个资产超千亿元的老牌跨国矿业集团正展现其充满活力的一面。

  科幻外形、5G技术、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集聚在同一台拖拉机上。不久前,由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打造的国内首台5G+氢燃料无人电动拖拉机在洛阳发布。

  传统拖拉机“傻大笨粗”的形象被一举打破,而打破者正是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将拖拉机开上“人民币”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一拖”)。建厂以来,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了340余万台拖拉机和260余万台动力机械,可谓是共和国农机工业的“长子”。

  作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的成员之一,中国一拖是这款产品的主要研发者。“我们已在农机装备核心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该中心有关负责人黄胜操说。

  “我们坚持一手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今年一季度企业主导产品就实现了逆势增长。”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文生说。

  始建于1958年的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郑煤机”)也开始发力智能制造。“以前我们招的人才都是机械、制造、材料等专业的,现在扩展到计算机、软件等。公司还成立了煤炭智能开采研究院,希望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郑煤机集团煤机板块总工程师王永强说,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007年他参与攻关电液控制系统技术国产化时,小组的研发团队不到10个人,现在集团研发人员已达500人左右。

  如今,历经多轮改革创新,郑煤机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老国企,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从“污染大户”到“绿色标杆”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钢集团”)运输部的院子里,几棵紫藤盘旋而上,洒下一地绿荫。其中一棵被园林部门专家认定为安阳地区现存规格最大的紫藤,属于重点保护树木。

  见证了安钢集团诞生与成长壮大的百年紫藤,也在安钢人的爱护下依旧生机勃勃,成为安钢集团这家新挂牌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钢铁人的柔情不仅展现于此,漫步厂区,只见绿树林立、流水与山石相依,职工利用废旧钢材改造的各式各样的雕塑,颇有意趣,颠覆了钢铁企业“傻大笨粗”“脏乱差”的生硬印象。

  但在数年前,与很多重工业企业一样,背负着沉重的环保负担的安钢集团,厂区环境也并不理想。从1958年诞生在安阳一片庄稼地里开始,安钢集团已发展成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集团,是河南钢铁行业的排头兵。与此同时,钢厂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发凸显,尤其是身处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紧邻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安钢集团的绿色化改造责任十分重大。

  安钢集团副总经理郭宪臻说,绿色化改造对于企业来说既有挑战,也是机遇,那些排放不达标的小、散、乱、污企业被取缔后,率先完成改造的企业可以抢占市场先机。谁走得快,谁才能生存得好。

  “安钢集团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绿色成为我们转型升级的底色。”安钢集团董事长李利剑说,既要企业发展,更要碧水蓝天,只有环保做好了,安钢集团才有生存、发展的基础,必须将环保上升到生存保卫战的高度,要做就做到行业标杆,经得起历史检验。

  据介绍,2014年以来,安钢集团先后投入近70亿元开展绿色化改造,改造完成后,企业的吨钢污染物排放量较改造前下降约75%。

  与此同时,安钢集团对于污染的治理过程促进了环保新技术的研发。据郭宪臻介绍,安钢集团采用的焦炉活性炭干法脱硫脱硝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中国金属学会评为国际领先水平。

  研发成功后,安钢集团与南京泽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烟气脱硫脱硝、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等环保与节能技术为契机,“跨界”进入环保装备市场。目前,安钢集团已先后承建沙钢、凤宝钢铁、东海钢铁等企业的脱硫脱硝工程。

  “一个技术培养了一支500多人的‘跨界’队伍,也培育了一个新产业。”郭宪臻说,如今的安钢集团,不仅在钢铁行业树立起绿色发展的新标杆,还通过科技治污,治出来个绿色新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了“意外”的收获。

  以绿色为发展底色、开拓出新产业的还有不少企业。以中信重工为例,该企业开发并推广了一系列节能环保产品。“以我们自主研发的纯低温双压余热发电技术为例,该技术已从水泥行业拓展应用到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等新领域,累计新增合同总额70多亿元,新增利税10多亿。”任宏军表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河南制造”正向“河南智造”加速转变,一个个新的工业名片正在涌现。